秘书人员应该走出“为文而文”的误区

文秘攻略

凡是搞过机关文字工作的人肯定都遭遇过稿子被领导“枪毙”的尴尬,沮丧之余肯定会想:问题出在哪儿?是结构不严谨还是层次不分明?是语句不通顺还是用词不贴切?是段落划分不科学还是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

“为文而文”难成文

记得初为秘书时,自尊心、好胜心特强的我,不仅为此而气恼过、叹息过,心里还老大不服气,心想本人乃堂堂中文系高才生,散文、诗歌在国家级、省级报刊都发表过,还写不来机关这些文件呀讲话呀调研报告呀之类的官样文章?怕是你们这些当头头的水平有限不识货吧?你瞧,这几个观点有多么多么鲜明,这几个标题有多么多么精彩,这几段标为黑体的话有多么多么精辟独到、发人深省,弃而不用多可惜啊!

有一次还不知天高地厚和领导争了起来。那是一篇在解放思想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起草时我给它取了一个很有气势的题目:《论思想冲破牢笼》,可领导看后大笔一挥,改为《谈谈解放思想问题》;文中我引用了大量事实来论证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再到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又从欧洲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再到启蒙运动,真可谓贯穿古今、纵论天下,写得连自己都有点儿无法谦虚的骄傲。但领导连改都懒得改,只叫我推倒重来,要紧密联系实际,少谈那些空洞的东西。我心疼得就像心爱的宝贝被打碎一样,硬着头皮和领导争辩了几句,领导也耐着性子和我解释了一会儿,最后还是难以达成共识,我赌气说:“那我写不了了,您另请人写吧!”领导也有点不高兴:“年轻人,谦虚点吧!结果这篇稿子果然让秘书科长写了,气得我躲在一个小酒店的角落里一边猛喝,一边伤心落泪……

仅展示668字,全文共3804

请登录后继续
相关文档
应用文写作中的“信”“达”“雅”

应用文写作对语言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平实和简明,二是要典雅。平实大约相当于古人所说的“信”,就是要表达出事物的真实面目或本质,不务虚言;而简明则相当于古人所说的“达”,要求写文章词句达意、通顺而明白即可;典雅则大致相当于古人所说的“雅”。

写材料如何思考?只有想到,才能写到

我一直主张,想写好文稿一定要注重思维训练,因为写作最终是思维的较量,倘若你不会思考或思维方式不对,实际写将起来是非常吃力的。于是,朋友们经常问到我写作思维的训练问题。为了给大家思维的启发,我在线下讲《公文写作的十大思维方式》,同时也在公众号里做一些探讨。

机关干部如何快速提高公文写作能力

公文写作是一项精细科学的脑力劳动。它包含了许多层次的内容,不是主观上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而必须经过深入的研究与思考才能做好,这也正是大家感到材料难写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任何形式的写作都是主观对于客观的一种认知探索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人永远是主体。

资深笔杆子分享:材料标题就得这样拟

工作报告的写作,还有总结性材料的写作,实际上包含着与层次标题拟写相反的过程,即层次标题的展开。层次标题的拟写是对材料进行概括、归纳的过程,即:分析材料→归纳材料→提炼标题(笔者曾在《应用写作》2014年第6期撰文谈到这个问题)。

浅谈机关文稿写作的基础

机关文字工作者与自己服务的对象即单位的领导人相比,无论人生阅历、从政经验、政策水平、工作能力、人脉关系、信息量等都没有什么优势,为什么领导人还愿意采纳机关文字工作者起草的文稿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机关文稿写作的基础进行一番分析。

最近上新
深入贯彻_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全面推进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调研报告

在这一过程中,市委坚持把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中啊哟任务来抓,用发展凝聚人心,凭实绩选人用人,在干部中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风气、开拓进取的风气、民主团结的风气,为实现xx经济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深入贯彻_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廉政党课(10篇,6.2万字)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谋划确定学习教育主题,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开展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按照中央和市委、县委部署要求,围绕“践行八项规定精神,永葆为民服务本色”这一主题,我讲几点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交流学习、互勉共进。

_八项规定精神及80条清单学习心得体会

近期通过系统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政法系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80条清单》,深刻认识到这既是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更是新时代政法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

深入贯彻_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访谈材料

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党支部深入贯彻_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主持词

今天组织召开党支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会议主题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和我省实施办法精神,按照上级党委安排,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