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字材料写作岗前培训讲稿

文秘攻略

根据领导指示和岗前培训实施计划安排,要我讲一讲怎样撰写基层文字材料。今天,我结合自己写作经历和思考,同大家作个交流。

一、讲一讲文字材料定义及分类

关于文字材料,我查阅近些年出版的一些写作书籍,没有看到它的定义,国家权威辞书《辞海》《汉语大词典》《新华词典》,均没有“文字材料”这个词条。那么文字材料究竟是什么呢?用“顾名思义”的方法来解释,文字,《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材料,《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可供参考的事实”“提供著作内容的事物”。把它们连贯起来理解,那么文字材料就是以文字形式表达的供学习、研究、写作等使用的资料。它是作者对相关素材进行精心加工提炼,形成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文字组合。它不是简单的文字排列,而是思想的物化,是经过梳理和雕琢的作品。对于基层来讲,常用的文字材料主要有4种: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对照检查、演讲稿。下面,我针对这4种文字材料,逐一给大家进行讲解。

二、讲一讲基层常用文字材料写法

(一)工作总结。工作总结是用来回顾和检查过去一定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状况,成绩与经验,缺点和教训的一种文体;一般由标题、导语、主要工作和成绩、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经验和体会、今后打算6个部分组成。

1.标题。完整的标题,应该由总结单位的名称、时间和内容组成。总结的导语,是对整个总结的高度浓缩,是对总体工作形势作出的高度概括和基本估价。

2.导语。导语的文字不能多写,要提纲挈领,快速入题。写作要求是:①概括性要强;②说明要清楚;③层次要分明;④文字要精炼;⑤用语要恰当。

仅展示644字,全文共5401

请登录后继续
相关文档
应用文写作中的“信”“达”“雅”

应用文写作对语言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平实和简明,二是要典雅。平实大约相当于古人所说的“信”,就是要表达出事物的真实面目或本质,不务虚言;而简明则相当于古人所说的“达”,要求写文章词句达意、通顺而明白即可;典雅则大致相当于古人所说的“雅”。

写材料如何思考?只有想到,才能写到

我一直主张,想写好文稿一定要注重思维训练,因为写作最终是思维的较量,倘若你不会思考或思维方式不对,实际写将起来是非常吃力的。于是,朋友们经常问到我写作思维的训练问题。为了给大家思维的启发,我在线下讲《公文写作的十大思维方式》,同时也在公众号里做一些探讨。

机关干部如何快速提高公文写作能力

公文写作是一项精细科学的脑力劳动。它包含了许多层次的内容,不是主观上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而必须经过深入的研究与思考才能做好,这也正是大家感到材料难写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任何形式的写作都是主观对于客观的一种认知探索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人永远是主体。

资深笔杆子分享:材料标题就得这样拟

工作报告的写作,还有总结性材料的写作,实际上包含着与层次标题拟写相反的过程,即层次标题的展开。层次标题的拟写是对材料进行概括、归纳的过程,即:分析材料→归纳材料→提炼标题(笔者曾在《应用写作》2014年第6期撰文谈到这个问题)。

浅谈机关文稿写作的基础

机关文字工作者与自己服务的对象即单位的领导人相比,无论人生阅历、从政经验、政策水平、工作能力、人脉关系、信息量等都没有什么优势,为什么领导人还愿意采纳机关文字工作者起草的文稿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机关文稿写作的基础进行一番分析。

最近上新
乡镇党建办公室2025年工作计划

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为全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2025年第一季度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报告

坚持浚其源、涵其林,养正气、固根本,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党管干部政策,不断强化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政治生态建设呈现持续向好态势。

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切实解决市国资委党委在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整改工作方案。

党课讲稿:当好“四种”人,走好“书记”路

书记作为“班长”,在单位建设特别是在班子建设中,起着“主心骨”作用,负有“第一位”责任,对于提高班子建设和单位建设水平至关重要。我感到作为一名书记,应重点加强管党领班、培养人才、执行落实、自主创新等4个方面的能力素质,当好“四种”人,走好“书记”路。

开展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x区认真贯彻落实《x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不断深化政务公开,从改善群众对政务公开的“体验感”入手,聚焦常态化、全渠道、零距离体验,有效提升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